【禁区年谱】贪官形象在影视剧中的变迁
[摘要]事实证明,老百姓对反腐剧的要求并不高,只要能真实展示腐败现状,客观还原贪官的腐化过程,就能够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。贪官形象逐步立体的过程,也是影视工作者及主管部门逐渐自信的过程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贪官的很多台词都让观众“怜爱”
毫无疑问,《人民的名义》是建国以来尺度最大的反腐剧,没有之一,无论从案情的复杂程度,台词的大胆程度,还是涉及官员的腐败程度来讲,都没有任何影视剧可望其项背。公允地讲,本剧并不完美,瑕疵颇多(比如引起公愤的“毛毛虫”),但仍然能获得如此多观众的追捧,得到极高的肯定,说到底,还是因为连观众都有点不敢相信的剧情尺度。
结语:
我国影视剧中的贪官形象,从最初的脸谱化,到如今的复杂化,从“一看就是坏人”到“哎呦他怎么能是坏人呢”,变化不可谓不大。事实证明,老百姓对反腐剧的要求并不高,只要能真实展示腐败现状,客观还原贪官的腐化过程,就能够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。贪官形象逐步立体的过程,也是影视工作者及主管部门逐渐自信的过程。
相关阅读
- 【禁区年谱】慈禧真的生活荒淫十恶不赦吗?2016.03.10
- 【禁区年谱】张作霖是如何从土匪变为枭雄的2016.02.01
- 小说《人民的名义》为何成不了经典?2017.04.12
- 《人民的名义》:从“遇冷”到“爆款”总共分几步?2017.04.26
- 周梅森谈《人民的名义》:这次我们让文学回到了现场2017.04.19
相关搜索
-
01